□記者李曉波實習生王嘯晨通訊員謝雅敏文記者張琮攝影
  核心提示|47歲的王鳳雲,是河科大一附院新區醫院眼科副主任、副主任醫師、醫學博士,她擅長青光眼、白內障等眼科疾病的診斷及治療,從事眼科臨床工作22年,她用高尚的醫德、精湛的醫術,為數以萬計的眼疾患者帶來了光明,讓患者脫離黑暗世界,迎接新生活。
  現場|新區醫院眼科門診承擔多項救治任務
  昨日下午3時,記者來到河科大一附院新區醫院眼科門診,此時門外等候的患者並不多,王鳳雲醫生剛剛結束手術,顯得有些疲憊。記者註意到,眼科門診內的佈置與其他科室大同小異,不同的是,大白天,卻拉著厚厚的窗帘。“幾乎所有的眼底檢查都需要在暗室里完成。”王鳳雲解釋,只有這樣,依靠專業設備發出的強光,才能找出患者眼部的疾病。
  說話間,一位年輕人在其父母陪伴下,來到了眼科門診。王鳳雲立即站起來觀察患者的病情。“孩子右眼是多發傷,還有淤血,面部也有創傷,得先檢查下眼底。”王鳳雲關上燈,開始用眼底鏡檢查孩子的眼睛。“情況啥樣,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視力,要咋治療?”一旁,著急的父親一個個問題接踵而來,做完檢查後,王鳳雲又不厭其煩地一一作出解釋。
  由於河科大一附院新區醫院眼科是大門診,小病房,患者做的都是門診手術,為減少患者的花費,除了一些眼部受嚴重外傷的患者需要留院觀察外,病情不嚴重的都是回家觀察,定期來院複查。此外,眼科醫生不僅要在門診坐診,還要承擔急診、會診、體檢、外傷等多項救治任務。
  患者接二連三,記者在一旁觀察,王鳳雲一直在詢問患者病情,然後進行檢查,再給出治療方法,口、手幾乎都沒有停歇。還有一些年齡特別小的患者,不懂得配合檢查,病情也表達不清楚,但王鳳雲總有辦法找出問題所在。
  選擇|工作上孜孜不倦,學醫路上下求索
  王鳳雲是開封杞縣人,1992年考上了新鄉醫學院,學習醫療專業。畢業後,先到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(以下簡稱河科大二附院)工作。“我非常喜歡孩子,特別想去婦產科,但當時醫院眼科人員緊缺,就到了眼科,沒想到一干就是20多年。”王鳳雲說。
  在河科大二附院工作了14年,王鳳雲感覺自身儲備不足,決定繼續深造。“整個社會發展太快,而醫學知識也日新月異,變化太大,如果固步自封,就有可能落伍,醫生也要不斷更新知識。”王鳳雲說,2006年,她就到廣州南方醫科大學攻讀碩士、博士。
  2011年8月份,學業結束後,王鳳雲就到河科大一附院新區醫院眼科門診工作。“新區醫院眼科沒有專門的病房,不僅要在門診坐診,還要承擔急診、會診、體檢、外傷等多項救治任務。”王鳳雲說,目前新區醫院眼科醫生少,工作量大,挑戰也越來越大。
  從醫22年來,王鳳雲幾乎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。“你要是早上來,這裡都沒落腳的地兒。”同是眼科醫生的郭星說,新區醫院眼科成立後,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來,有些是從各縣區早早趕來。
  “面對加號患者,王醫生都儘量滿足他們的需求。有時為了不影響下午門診工作,王醫生總是把手術都安排在中午,就連吃飯也在手術室。拖班對她來說已是一種習慣,直到送走最後一個病人才會下班。有時候夜裡接到電話,就立刻趕往醫院。”郭星說。
  提醒|近些年,“小眼鏡”越來越多,家長需警惕
  從醫至今,王鳳雲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,她擅長青光眼、白內障等眼科疾病的診斷治療。2002年,經醫院推薦,王鳳雲受聘為洛陽市工傷及勞動能力鑒定專家。
  王鳳雲說,作為眼科醫生,一定要盡最大努力,為眼病患者留住光明。在醫患方面,要把患者放在首位,與患者建立信任,換位思考,從患者的角度看待問題,理解患者的痛苦。記者在她的電話本里,看到有不少此前診治過的患者。“我們經常會互通電話、短信溝通,瞭解患者現狀,及時跟蹤,有些常見問題也能隨時指導;還有一些病情易複發、較複雜的患者,溝通瞭解後,就會讓他們及時來醫院診治。”她說。
  不過,近些年,王鳳雲在門診也發現一些變化。“最近幾年,近視的孩子越來越多,且更讓人揪心的是,孩子們的年齡也越來越低。”王鳳雲說,追問其原因排除了遺傳因素,主要是孩子長時間近距離過度用眼,特別是手機、電腦的過度、過早使用;其次,不良的姿勢、過亮及頻繁閃爍的光線,對孩子的視力都有一定影響。
  因此,王鳳雲提醒:在日常學習、生活中,家長朋友,要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和體育運動,以放鬆眼肌;保證孩子的每日充足睡眠;提醒孩子註意用眼,防止用眼疲勞;定期帶孩子到醫院做眼部和視力檢查。  (原標題:“光明使者”讓病人重見美麗世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rnn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